1. 首页 > 综合百科

武利平二人台作品 二人台艺术的集大成者

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的萧声来回答以上问题。很多人不知道二人台艺术大师武利平二人台的作品,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在舞台上,他幽默独特的表演让观众捧腹大笑。在银幕上,他以深厚的表演技巧塑造了生动的角色。他致力于振兴地方传统戏剧二人转,开班办学,培养了许多二人转艺术人才。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二人转表演艺术家武利平。在第二十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期间,武利平带领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深情演出,为观众奉献了一场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艺术盛宴。

武利平原名平武、五里,祖籍五台县。1961年,武利平出生在乌兰察布盟凉城县的一个梨园家庭。11岁时,他成为当地乌兰察布齐木最年轻的成员,并开始接触二人台。起初,武利平总是扮演一个小生的角色。1977年,剧团为县妇女代表大会安排的晚会即将上演。《元宵》中扮演苏牧的演员突然生病,让导演很担心,但他马上想起武利平经常模仿同事的表演,就推他去“救场”。在球场上腰软手鸭,武利平饰演的老丹极力阻止女儿约会,不想让女儿嫁到穷人家。现场观众掌声雷动,笑声不断,二人转话剧《闹元宵》成为晚会最大亮点。这次成功的经历大大增加了武利平对自己的信心。在他后来的二重唱表演生涯中,穿越各种喜剧角色成为了他的独门绝技。

武利平的艺术生涯丰富多彩。除了表演二重唱,他还参演了影视剧。比如电视剧《武则天》里的王公公,《水浒传》里的李,《英雄无泪》里的荣玉田,《李》里的李等。为观众所熟知的,都是武利平塑造的经典影视角色。“我是靠唱乌兰察布二人转出名的。乌兰察布养育了我,二重奏成就了我。”武利平感慨道。2002年起,武利平受聘为乌兰察布民族艺术学校名誉校长、客座教授,为全区唯一的二人台专业班亲自授课、指导教学。从2004年开始,他深入乡镇寻找“二人转昕薇”筹集办学资金。2005年9月,内蒙古阳光项目——“武利平双星班”在乌兰察布民族艺术学校开班,45名青少年免费入学。现在,经过精心的培养,这些“二人台对昕薇有好处”的每个人都练出了真功夫,带着武利平的梦想,他们开始活跃在舞台上,为二人台艺术的繁荣而努力。

作为自治区本土艺术家,武利平与乌海有着深厚的渊源。武利平说,他小时候就听说过乌海,知道那是产煤的地方,海勃湾玻璃厂生产的玻璃也不贵。1990年,武利平第一次踏足我市,演出了一场双人话剧《摘辣椒》。“从听到和踏上这片土地,乌海给我的最初印象是‘远’。”武利平说。

二十多年后,武利平来乌海不下十次。他说,城市的变化不言而喻,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乌海的文化魅力。先说二人台。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来参加广场文化艺术节演出,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为什么?“首先,我即将退休。在我退休之前,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带着我心爱的二人台,走遍自治区中西部,回报社会。所以,乌海之行,遂了我的心愿。”他说:“第二,乌海人喜欢二人桌。”果然,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的专场演出在我市引起了巨大反响。武利平说,他之前就预料到了演出效果,所以在广场演出的基础上,安排了一场剧场演出。

再说大众文化。“乌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这里,但你发现,无论是移民到这里的巴彦淖尔人、鄂尔多斯人、包头人、陕北人,大家都来自黄河流域,是名副其实的‘黄河人’。”武利平说,“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与自己当地的文化、饮食等相竞争。,而这种差异为共同创造乌海文化创造了条件。”

武利平说,针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乌海* *和市政府将不同的文化进行整合,进行现代化改造,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乌海文化”,以群众文化为“乌海文化”的支点,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真正为老百姓搭建一个展示技艺、展示文化内涵、创造欢乐的平台。

人生的阶段很长。1989年,武利平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1997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在此,我们衷心祝愿武利平的艺术生涯永远年轻。

本文就在这里给你解释一下,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多多百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tatabe.com/zhonghebaike/10572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